中华体育精神、女排精神与北京冬奥会精神
时间:2023-06-07 来源:作者:
中华体育精神、女排精神、北京冬奥会精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党和人民共同创造和凝练出的重要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中华体育精神: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体育精神孕育于解放区的红色体育实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萌芽,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得到彰显。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以奖牌总数50枚位于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的第四位,首次跻身世界体育第一集团,取得了中国在奥运会上的历史性突破。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的出色表现,多次在国内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1997年,国家体委首次提出“中华体育精神”。之后,“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成为中华体育精神的主要内容。
为国争光就是要为国家和人民争取来自世界体坛的荣誉,体育人要把为国争光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回信时写道:“我看过你们不少比赛,每当看到我国体育健儿在重大国际赛事上顽强拼搏、勇创佳绩、为国争光时,我从心里面为大家喝彩。”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舞台上要以最佳的竞技状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为奥运增辉,为人生添彩,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与推动,不辜负祖国人民对体育健儿的鼓励和期待。
无私奉献指的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展现了一种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作为一种优秀品质,无私奉献表现为体育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不计回报,因热爱而坚守,为了国家荣誉甘愿牺牲个人利益。这是一种高尚的、伟大的无我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广大青年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体育人要在忘我的无私奉献中完成体育强种强国的历史使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科学求实是指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讲求科学,尊重规律,谋求科技助力体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普及健身知识,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尊重运动训练、人才成长和体育竞赛规律,尊重体育市场规律,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用科技的力量助推中国体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各赛区要对照筹办工作总体计划,深化细化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尊重规律、讲求科学。”要“更新体育理念,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遵纪守法指的是遵守体育的伦理道德和相关制度规范,通过公平竞赛和兑现承诺,维护体育的诚信。备受赞誉的“志行风格”就是遵守体育道德的表率。一方面,我国运动员要遵守国际体育的纪律要求和规则限制,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公平参赛,反对弄虚作假;另一方面,在筹办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时,申办城市要兑现承诺,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政府和中国体育的诚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言必信、行必果,扎实工作,步步为营,要拿竞技奖牌,也要拿精神奖牌、廉洁奖牌,兑现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通过全面兑现承诺,向世界展示中国政府的诚信和中国体育的遵纪守法。
团结协作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体育可以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勇于竞争、善于合作、不怕挫折、追求胜利的优秀品质,这在集体项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足球是一项讲究配合的集体运动,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团队合作才是决定比赛结果的关键。”1981年,中国男排在关键比赛时的团结协作和反败为胜,让北大学子们激动不已,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2018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感慨说道:“我记得,1981年北大学子在燕园一起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今天我们仍然要叫响这个口号,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顽强拼搏是中国体育的优秀传统,不屈不挠、砥砺奋进是中国体育人的行为方式和重要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2016年8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体育代表团赞美道:“我国体育健儿在里约奥运会上的表现,展示了强大正能量,展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奋斗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这样的精神。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赛场上展现的拼搏精神,使之化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人们前行的内在动力,也是不会枯竭的精神力量。
二、女排精神:彰显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喊出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最强音
从“滚上一身泥,磨去几层皮,苦练技战术,立志攀高峰”的竹棚起步,中国女排以拼搏为梦想筑梯,用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书写了奋斗不息、为国争光的动人诗篇。2019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获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队员、教练员代表时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们夺得了冠军,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
祖国至上。这是女排精神的灵魂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有外国人断言:中国人只能在乒乓球等小球项目上取得成绩,在大球项目中绝无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女排背负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把为国争光视为己任,在艰难奋进中前行。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为刚刚走出困顿阴霾的中国人民注入了赤诚的爱国热情和强大的创业力量。几十年来,中国女排训练艰苦时插上国旗感召,为了明天取得骄人战绩,今天必须付出超人努力;出国参赛时,怀揣国旗远征,无论走到哪里,祖国永在心中;紧要关头时拿出国旗鼓劲,愈挫愈勇,千磨万击还坚劲。“只要带有‘中国’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成为一代代女排人共同的心声。祖国至上的情怀,让中国女排遭遇再多的伤病也不言痛,面对再强的对手也不畏惧,勇于超越、敢于胜利,用金灿灿的奖杯回报祖国和人民。
团结协作。这是女排精神的不变底色。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虽然赛场上主攻、副攻、二传、接应、自由人各有各的定位和分工,但只有相互补位、密切配合,才能赢得胜利。中国女排自建队以来,始终坚持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无论是教练员、运动员,还是工作人员,“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每个人都为集体荣誉拼搏奋斗,展现了强大的团队合力。湖南郴州训练基地的苏仙岭,有一道上下共3600级的台阶,女排队员们进行训练时必须在22分钟之内跑上去,有1个人哪怕超过1秒钟,所有人必须全部重新跑一遍。苏仙岭上手与手相牵、心与心相连,相互鼓励、一起奔跑的身影,是女排团结一心、协作奋进的见证。
顽强拼搏。这是女排精神的动力之源。女排姑娘天天坚持训练,咬牙克服伤病,默默承受挫折,心中始终坚守一个信念:拼倒争第一,站着升国旗。时代在变化,胜负有变数,中国女排一路走来并不总是鲜花,每次比赛并不总是冠军,但她们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在低谷中蓄势反弹,在逆境中奋勇崛起。“五连冠”成绩中,好几次的夺冠历程可谓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甚至出现输赢就在毫厘之间的险境。在实力难分伯仲的情况下,女排姑娘总是一球一球“死磕”,一分一分“咬住”,一场一场“硬拼”,最后胜利靠的就是顽强拼搏奋斗、咬牙坚持到底。21世纪的中国女排,同样在不断上演低开高走、逆境翻盘的故事。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在小组赛2胜3负,以小组第四出线,最终一路过关斩将取得冠军。英国广播公司曾评价:每一场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永不言败。这是女排精神的特有风骨。竞技体育向来竞争激烈,从来没有所谓的“常胜将军”。中国女排有登顶世界巅峰的荣耀时刻,也有小组赛即遭淘汰的低谷迷茫,但女排精神绝不仅仅关乎输赢,而是在努力攀登高峰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状态。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对手,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女排姑娘不抛弃、不放弃,拖不垮、打不倒,变化的是有输有赢,不变的是从不放弃。一部女排发展史,就是一部永不言败、永远拼搏的奋斗史。郎平曾这样说,“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哪怕我输给你,我也要把我的水平打出来,永远不放弃”。几十年来,中国女排的队员们站起来又倒下,倒下之后再站起,于起伏中前行,于坎坷中奋进,坚守希望、创造奇迹,以愈挫愈勇的坚强铸就了特有精神气质,在漫漫岁月中丰富了女排精神的时代内涵。
女排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震撼力、永放光芒的生命力,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今天,我们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同时也走近了世界擂台的中央,必然会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还有许多险滩要闯。道阻且长。我们要大力弘扬女排精神,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旗帜,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无所畏惧、敢于斗争,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北京冬奥精神: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掌舵领航,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各条冬奥战线的建设者、工作者、志愿者不负重托、默默耕耘,中国体育健儿在冬奥赛场上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热情关注、大力支持,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
“胸怀大局,就是心系祖国、志存高远,把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作为‘国之大者’,以为国争光为己任,以为国建功为光荣,勇于承担使命责任,为了祖国和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北京冬奥赛场上,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全项参赛,勇夺冬奥会9枚金牌、15枚奖牌和冬残奥会18枚金牌、61枚奖牌,创造了我国参加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为党和人民赢得了荣誉。“很给力,很多方面要载入史册,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出乎我的预料。”习近平总书记为北京冬奥会点赞。不只是中国体育健儿,广大冬奥建设者、办赛人员、赛会服务保障人员、医疗防疫人员、城市保障人员等参与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筹办举办北京冬奥盛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用辛勤付出、坚强毅力、巨大勇气,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创造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国之大者”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奋进新征程,要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一切行动听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中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自信开放,就是雍容大度、开放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递深厚文化底蕴,以大道至简彰显悠久文明理念,以热情好客展现中国人民的真诚友善,以文明交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国运兴,体育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我们敢去想,而且想了就能去做,做了就能做成。”体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国家形象的展示,也是发展进步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有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我国坚实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为成功办奥提供了强有力的底气和最坚实的保障。无论是饱含圆融和合等中国理念的开闭幕式,还是以专业服务、饱满热情迎接四海宾朋的志愿者;无论是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还是激发“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浓厚热情……都展现出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使世界对中国道路有了全新的认识。大道之行,壮阔无垠。奋进新征程,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昂首阔步、意气风发走下去;以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强劲动力。
“迎难而上,就是苦干实干、坚韧不拔,保持知重负重、直面挑战的昂扬斗志,百折不挠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为了胜利勇往直前。”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说:“奥运会可能是这个星球最复杂的一项活动,仿佛一个巨大而又非常困难的拼图游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成立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和18个专项工作议事协调机构,搭建起冬奥筹办的四梁八柱,举国上下齐心协力。肆虐的疫情没有打乱筹办和举办步伐,“赶早不赶晚”彰显了大国的远见卓识。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疫情防控和冬奥筹办“两手抓”,“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所有场馆建设提前一年完成,很多冰雪项目在短时间里实现从无到有,有的项目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奋进新征程,既面临难得发展机遇,也少不了“娄山关”、“腊子口”,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
“追求卓越,就是执着专注、一丝不苟,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精心规划设计,精心雕琢打磨,精心磨合演练,不断突破和创造奇迹。”荷兰选手凯·努伊斯赞叹:“跑出60公里时速感觉棒极了,我们所有运动员都能在这儿做到最好。”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的速滑男子1500米比赛中,他以0.34秒的优势打破队友3分钟前创造的奥运会纪录。“最快的冰”源自科技创新。“冰丝带”冰面下总长度超过120公里的不锈钢管中流动着液态二氧化碳,保证冰面温差不超过0.5摄氏度,由此形成最完整、最均匀、最快速的冰。一系列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世界一流”,巴赫感慨:“科技的潜力令人惊叹,北京冬奥会在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挖掘了这种潜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一场追求完美的卓越呈现。三个赛区一流的场馆设施,严谨专业的赛事组织,温馨周到的服务,赢得参赛各方一致好评;首次实现所有场馆100%绿色供电,成为第一个“碳中和”的奥运会;首次建成直通冬奥赛场的高速铁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驶上快车道;赛事吸引了全球数十亿观众观赛,成为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创造的新典范,正是新发展理念铺就强国之路的生动写照。理念决定行动,科技赋能卓越。奋进新征程,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共创未来,就是协同联动、紧密携手,坚持‘一起向未来’和‘更团结’相互呼应,面朝中国发展未来,面向人类发展未来,向世界发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情呼唤。”有外国运动员在回国时不舍地说:“我肯定会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冬奥回忆带回家。”世界因体育而团聚。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健儿在赛场上相互尊重、彼此激励、突破极限,在激情的比赛中完美演绎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和“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全球团结合作、共克时艰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
体育的语言超越国界,真挚的交流打动人心。会见巴赫时,习近平总书记以船妙喻:“世界各国与其在190多条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好未来”。会见曾以运动员身份5次参加冬奥会比赛的摩纳哥元首阿尔贝二世亲王时,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说:“听说你准备带一对‘冰墩墩’回去,带给你的双胞胎孩子。希望他们今后也能够对冰雪运动感兴趣,如你一样成为冰雪运动健将。”一段段“美美与共”的对话,饱含着奥林匹克运动承载的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
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