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精神谱系形成的三重逻辑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体育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女排精神已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为了更好地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中华体育精神,全面诠释中华体育精神应有之义,阐明中华体育精神谱系形成的逻辑,特别是阐释在每个历史时期中华体育精神谱系内涵外延中的“变”与“不变”,把握不同时期中华体育精神的精神价值和特质,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时代新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华体育精神谱系形成的理论逻辑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筑成中华体育精神谱系的思想之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筑成中华体育精神谱系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当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古今中西”之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将新时代体育发展的实践困境转向人类思维的逻辑之辨,将“中华体育精神”内在理论逻辑拓展为思想谱系,中华体育精神谱系形成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为中华体育精神注入了“中国智慧”特质,以“四个自信”为主导,形成一种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体育精神谱系提供了理论滋养。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刻影响着我国体育发展实践,为我国体育发展实践赋予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的价值追求;“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不言败”等奋进精神始终贯穿了我国体育发展进程,并形成了具有中华文明特质的体育发展价值理念和精神皈依,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的爱国主义、公平诚信、遵纪守法、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等精神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同时,创造性地将体育事业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阶段的战略判断,明确了各个时期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形成了“举国体制”“奥运争光计划”“全民健身计划”战略等中国特色体育发展之路。

二、中华体育精神谱系形成的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筑成中华体育精神谱系的力量之源。中华体育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得到持续丰富和发展。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主张改革传统教育,发展体育教育,走救国救民之路,代表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的体育观,践行“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体育观,有力提升了军民的斗争精神,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体育思想逐渐形成。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激发了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激励着我国体育健儿,使得我国竞技水平不断提升,并逐步走向世界。从容国团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面对强手喊出了激励无数人的人生格言:人生能有几回搏!再到中国登山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壮举,那种以身许国、甘为人梯的爱国情怀,正是体育界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的生动体现,也极大地鼓舞了新中国各行各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勇做时代的攀登者。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女排在逆境中爆发、在团结中奋进,取得了“五连冠”的优异成绩,极大地振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精神追求和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心理支撑。1984年,中国奥运代表团重返奥运赛场,许海峰实现了我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中国体育代表团共夺得15枚金牌,新中国在奥运赛场一亮相就轰动世界,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等口号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前进。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在我们党的百年实践中,我们党带领体育界用勇攀高峰的理想信念、用自强不息的钢铁意志、用挥洒汗水的刻苦训练,在国际体育舞台上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劲对手、斩获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夺得了一个又一个冠军,取得了体育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伴随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发展进程,一系列闪耀着中国体育界持续奋斗光辉的伟大创举,形成了以登山精神、乒乓精神、女排精神、“双奥”精神等为代表的精神,以 “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30余种中华体育精神。这些精神构筑起了一个整体样态完整、四维图谱清晰的 “不变”与“变”的中华体育精神谱系。

中华体育精神谱系不变的是我们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决心;不变的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变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教化意义,指引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表现出大国风范、大将风度;不变的是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不畏强手,在赛场上“拿干净金牌”,为祖国赢得荣誉的自强不息精神;不变的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格言及其倡导的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个人奋斗的价值追求。中华体育精神谱系构筑过程中,变化的是经历“即时建构”和“历史重建”过程,是每个个体的体验与经历生成面向未来的体育认知;变化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伴随着越走越宽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体育发展方式的变革,中华体育精神谱系与之相适应之变。

三、中华体育精神谱系形成的实践逻辑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蓬勃发展是筑成中华体育精神谱系的实践之要。中华体育精神谱系是在中华体育的丰富实践中生成并演进的,中华体育精神谱系一旦得以产生,它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并遵循自身内在的演进逻辑。与此同时,中华体育精神对中华体育实践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谱系化的中华体育精神将为中国特色体育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奥林匹克运动丰富了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过程中,多次强调要“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运动是公平竞争的光辉典范,它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中华体育健儿在“友谊、团结、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指引下,在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激励下,践行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超越自我,展现出高超的运动技能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中国体育代表团持续参与奥运会,建立了奥林匹克运动与大众现实体育生活的联结,建立了奥林匹克思想与大众现实生活实践的联结,形成了奥运的情感“共鸣”;使奥林匹克精神进入中国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促进了中华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超越自我、公平竞争、规则意识等融入中华体育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推动了中华体育精神创新。1984年以来,新中国参加了每一届奥运盛会并取得了优异竞技成绩,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不断提升的体育发展成就,彰显了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2008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呈现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圆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梦;2014年南京举办了一届“特别成功、特别精彩”的青奥会;2022北京冬奥会再一次举办了“一场载入史册的奥运盛会、一场鼓舞世界的盛会”,让“双奥之城”闪耀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的那样,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筹办过程中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从“夏奥”到“冬奥”、从“奥运”到“青奥”,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相辉映,是中华民族精神走向世界的桥梁,是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耦合,是中国人民拼搏奋斗和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缩影,是中华体育精神谱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上不断持续丰富的生动实践。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党和国家将赋予中华体育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担当。党中央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人类文明的战略高度重视和谋划体育事业发展,体育发展和中华体育精神传承将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形成生动实践。中华体育精神谱系自身内在的对立统一、中国体育发展实践的对立统一、中华体育精神谱系与中华体育实践发展趋势之间的对立统一,必然形成中华体育精神谱系演进的内在矛盾、中华体育实践产生的矛盾、中华体育精神谱系与体育发展实践之间的矛盾,这将成为中华体育精神谱系未来发展的动力引擎。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产生于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红色体育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同向合力的中华体育精神谱系,具有自身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对未来中华体育精神谱系的要求、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中华体育精神谱系发展的导向、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华体育精神谱系演进的推动,必然成为未来中华体育精神谱系发展的战略选择。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